潘重規先生行述

先生姓潘氏,名重規,號石禪,安徽婺源人。民前四年二月十四日生。幼而岐嶷,敏以好學,十八歲畢業贛州第四中學,後即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從王伯沆、黃季剛諸老學。黃氏精倉雅訓詁,王氏兼及石頭記,於是道途蕩蕩,廣心博騖。先生本名崇奎,小名夢祥,太炎章先生見之,為易名重規,以比美唐之李百藥,黃先生則為易字襲善,用鐵線大字書重規襲善,以寵之也。
先生以優異成績卒業中央大學,初任教武漢湖北高中,繼而奉師命返母校中大中文系任助教,荏苒七、八年,抗戰軍興,流離入蜀,改任東北大學副教授,四川大學教授、系主任、川中耆宿如白先喬、林山腴、趙少咸、龐石帚等追隨倡和,先生聲名,日益宏大。 勝利後,任教上海暨南大學,安慶安徽大學,繼而泛海任教香港新亞書院,後任系主任院長,來臺任教省立臺灣師範學院(即今國立臺灣師大)。民國四十年,以假日上午八時至十時講學、庸、論、孟四子書于大禮堂,四方群眾來聆聽,座席無虛。同時輔導成立人文學社,傳播文化之功,騰於眾口,劉真院長極稱譽之。復編撰民族文選,宏揚五千年民族精神、人倫之美,當時絃歌之聲,至今猶在人耳。
先生研究紅樓夢,引申民族大義,民國四十年五月二十二日應臺灣大學中文系邀請講演,講題:民族血淚鑄成的紅樓夢,舉座感動。胡適執舊說,先生斥之不顧也。又與羅家倫辯簡體字,擇善固執,至今兩岸多仍繁體字,先生之卓識可知矣。 先生純孝,老母淪於赤烽,間關阻隔,得通消息,遂赴新加坡,任教南洋大學,而幾經周折,太夫人劉氏即舅氏太希先生之姊,終得迎奉,後居臺北,怡怡之情,生輩追隨左右,皆為之感泣而歡笑也。其後改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教授、院長,迄民國六十二年秋任巴黎第七大學客座教授,六十三年春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所長,迄七十六年退休,獲聘東吳大學研究教授。
先生晚拾敦煌散帙,致力尤勤,遠涉俄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英、法諸博物館,勘對原卷,自云:敦煌石窟寫經生。所著《敦煌雲謠集新書》,校對筆畫,字字斟酌,學人能通俗字,真如雲破月來。為羅振玉、朱孝臧輩所不能夢見者。又如《瀛涯敦煌韻輯新編》、《敦煌俗字譜》、《切韻殘卷校記拾遺》,《敦煌變文集新書》,《敦煌壇經新書》,多八十高齡後手寫手校印行之本。曾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漢學茹蓮獎,法國科學院敦煌學研究會聘為名譽會員。八十一年敦煌研究院由院長段文杰先生頒贈該院榮譽院士,八十四年行政院特頒中華文化獎,八十九年大陸頒給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先生學術之宏偉,精深博大,宜為舉世所稱仰。
先生身體素健,九十高年仍為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緩步登文學院勤字樓六樓講堂,巍然一叟,最為老師,弟子輩見之感媿,莫不奮發黽勉,頃年罷席家居,恆喜與來訪者促席接談,神智清明,詎料今歲高齡九十有七,忽以肺氣積水,呼吸不適,四月十日駐國泰醫院二十四日竟以不治。 先生德配即季剛先生之女念容女士,幼諳詩書,性情淑均,弟子樂與之近,任教臺北第一女子中學,臺北師範學校,以疾終於香港九龍,嬌女錦,婿楊克平,在港事業有成。外孫楊嘉寅,畢業高雄醫學大學,現任職高雄長庚醫院。繼室傅節梅女士,疾病扶持者二十年,使先生老壽,備嘗辛苦。子永怡,已就讀大學。
同門弟子及其家屬經理治喪,謹擇於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八時至十時三十分在臺北市民權西路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家祭、公祭,當日火葬於林口頂福陵園太夫人墓側,永相依傍,孝子不匱,先生無復所憾矣。

潘重規治喪委員會謹述